首页社区公坛诗风词韵

回复:1 浏览:3141

谈谈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要求
分享: 新浪 腾讯 空间 手腾
 Angels丶 紫灵玉
[楼主]: Angels丶 紫灵玉
[在线]:2022-04-20 19:53:49
[职务]:互动成员家族族长家族副族长家族副族长家族副族长
[勋章]:
[关注]:家园.空间.帖子.相册
发表时间:2014-06-30 11:23:46 我有话说(1人参与)

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、交流思想的工具。对于诗词作者来说,除了上述功能以外,语言还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,也是沟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。唐代诗人刘禹锡说:“心之精微,发而为文;文之神妙,咏而为诗。”清代诗论家吴乔在《答万季野诗问》文章中说:“意喻(比喻)之米,文喻之炊而为饭;诗喻之酿而为酒。饭不变米形,酒形质尽变。”他形象地把文章比作米做成的饭,而把诗则比作米酿成的酒,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诗词与文章的区别。强调了诗词比文章更加浓缩,味道更加浓郁,语言理所当然的要更加精美。正如明代诗人谢茂秦所说:“凡作近体,诵之行云流水,听之金声玉振,观之朝霞散绮,讲之异茧操丝。”强调了写作诗词必须要有精美的语言。

一、关于诗词的语言要求

诗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。其高雅并不在于它如何如何的深奥难懂,而在于它有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意境、韵味以及情真意切的感人魅力。它的语言越是自然流畅、通俗易懂,就越能获得其本身所具有的高雅艺术的社会效应。
对诗词语言的要求,总的要“意新语工”,“语意两工”。有了新意,还要有好的恰如其分的语言,才能使新意得到充分和完美的表达。就一般诗歌而论,都具有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和概括性,具有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,语言准确、精练、生动、形象,具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。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诗,它对语言的要求则更高、更严。因为它篇幅短小,除了题目,最短的五言绝句只有20个字,最长的七律也只有56个字。要用这么短而少的文字来表现一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,就必须高度概括,语言就必须特别凝练、含蓄。另外,古代诗歌又都是便于吟诵的,又要求语言具有均匀的节奏及和谐的韵律。因此,古今凡优秀的诗词作品,在语言上无不具有这样几个特点:1、准确达意,2、精练含蓄,3、形象生动,4、色彩鲜明,5、音韵和谐,具有节奏感,能配乐演唱。下面分别说一说这个问题。


第一,诗词语言是特殊的文学语言

诗词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,但它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,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,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。诗词语言是从生活语言中经过加工、提炼、改造的更加优美的语言。清代诗论家袁枚说:“诗如言也,口齿不清,拉杂万语,愈多愈厌。口齿清矣,又需言之有味,听之可爱,方妙。”
诗词语言,不论是瑰丽的也好,质朴的也罢,都需要加工锤炼。袁枚又说:“诗宜朴,不宜巧,然必须大巧之朴;诗宜淡,不宜浓,然必须浓后之淡。”强调诗词的语言,不论是“朴”是“淡”,都应该是经过艺术加工改造后的“大巧之朴”和“浓后之淡”。即使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诗词,情况也是这样。比如白居易的《暮江吟》这首诗: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
可怜九月初三夜,露似珍珠月似弓。
这首诗色泽比较浓艳,薄暮时分,残阳余辉铺洒江上,半红半碧;入夜时分,一弯新月如弓,新露如珠,晶莹剔透。景写得很美,也很通俗易懂,但它的语言不是生活口语,而是经过诗人加工了的书面语言。尤其是“可怜”二字,在生活口语中,它没有可爱的意思,但在诗中,却表现了“可爱”的意思。又如元稹的五言绝句《行宫》:
寥落古行宫,宫花寂寞红。
白头宫女在,闲坐说玄宗。
寥寥数语,色泽平淡,语意朴实,先写古行宫的寥落寂寞,后写白发宫女闲话玄宗旧事。20个字看似平平淡淡,实际上却深刻地抒发了白头宫女对个人身世的哀怨情怀,和对国家兴衰、玄宗荣枯的感叹。内容含蓄,发人深思,言简意赅,余味无穷,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。


第二,诗词用语要语、意两工

所谓“语、意两工”,就是说写诗词“诗意”要好,“语言”也要好。作者在构思一首诗词时,发现或者推敲出了新意、深意,同时还要认真选择好的语言来表达。否则,有意无词,就会像吴乔在其《围炉诗话》中所说的那样,“像在棉袄子上披了一件蓑衣。”唐皎然在其《诗式》中打了一个比方,说:“或云:‘诗不加修饰,任其丑朴,但风韵正,天真全,即名上等。’余曰:不然。无盐(丑女)阙容而有德,何若文王太姒(si)有容而有德乎?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诗词应该内容和形式都好。同时,两者必须有机的统一起来。瑰丽的语言,必须能把优美的意境充分地表达出来,才称得上是好的语言。其实,这个问题说到底,还是个语言问题,因为人的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进行的,离开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。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语言的重要性。
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提出,写诗填词要用“诗家语”。所谓“诗家语”,就是说诗的语言要达到四个“之”:即言之有物,观之悦目,听之悦耳,思之悦心,从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。诗的语言美是多风格的,有雄奇瑰丽之美,有朴实自然之美,有明丽流畅之美,也有委婉凄柔之美,等等,如何具体运用,则要由诗词的具体内容来决定。但不管使用哪种风格的语言,只要能把诗意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,这种语言就是好的诗的语言,也就是所谓的“诗家语”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,前两句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,是写诗人登楼所见:景象壮阔,气势雄浑,白日西沉,黄水东去,高山大河,尽收眼底,读后使人心胸为之一振,眼界为之大开。但诗人到此并没有就此罢手,平平地写下去,而是一翻新意,把读者引向更高的境界,和更广阔的视野: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这两句既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、健康心态和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,也顺理成章地说明了“只有站得高、才能看得远”这样一条深刻的生活哲理。全诗只用了20个字,就把诗的“意”充分表达出来了。这些语言就是好的语言,就是“诗家语”。
这里顺便再说一下,关于诗词意境的提升问题。我们不少诗友写诗不注意或者说不会提升诗的意境,只是平铺直叙地写事、写景、写情,而不注意或不知道意境的提升或者升华。王之涣这首诗就给我们做出了这方面的示范。他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,如果后两句继续写景,也能写下去,甚至也能写出一首不错的五言绝句。但他没有那么写,而是笔锋一转,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一下子就把整首诗的意境提升到一个“人人心中有”,而又“人人笔下无”的哲理性高度,成就了这首诗的千古绝唱的历史地位。希望大家能认真的借鉴、思考。再看唐代诗人李绅的《悯农》诗:
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
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朴实,通俗,浅显易懂,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脍炙人口,妇孺皆知。本诗上联写事,下联抒情,其意境主要表现在下联。由于它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得好,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,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,代代传诵,成为人们教育子女和年轻人爱惜粮食、勤俭持家、勤俭做事的经典诗篇。

第三,诗词语言的遣词造句要突出一个“活”字

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。一首好诗或好词就像一座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,它要由许多优质的建筑材料所构成。要写出一首好诗好词,在语言上就要有丰富的词汇,以便根据内容的需要,选好用好词汇。因此,要写好一首诗,填好一首词,遣词造句是一个重要环节。这个环节不解决好,前面所说“诗的语言”、“诗家语”等等也就很难达到。而要解决好这个环节,除了要求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具有基本的语法、修辞知识以外,另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要注意解决一个“活”的问题。
我国历代的诗词大家,都很讲究诗词写作中字、词、句的活用。他们认为:“诗贵活句,贱死句。”(吴乔语)。吴乔这里所说的“活句”,指的就是诗词语言的生命力。意思是说语言要有生命。诗人要学会用有生命的语言,来构造有生命的艺术形象。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说:“下笔则烟云飞动,落纸则鸾回凤惊。”都是强调写作诗词,遣词造句,一定要在“活”字上下功夫。特别要注意用活动词,一字用活,全篇皆活。例如杜甫的《秋兴八首》中第一首前四句:
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
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
李白的《登金陵凤凰台》:
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
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三山半落青天外,一水中分白鹭洲。
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先看杜甫的诗。江中的波浪明明在地面,诗人却说它高接云天,仿佛天也在涌动;而边塞上风云明明在天空,诗人却又说它被压到地面,似乎与地下的阴气相接。从而把巫峡的江水和巫山的云天描写得是那么雄浑壮阔,气势磅礴!再看李白的诗。写金陵西南长江边上的三山相当辽远,一眼望去,它们好像半落在青天之外,蒙蒙胧胧,看不清楚;秦淮河的流水被河中的白鹭洲一分为二,缓缓流入长江。从而把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山水,描绘得如诗如画,十分气派,令读者如身临其境。这两联诗中的“兼”、“接”、“落”、“分”几个动词,都用得很活。字用活了,诗句自然也就跟着活了起来,显得很有生机,避免了呆板、僵硬。从而使整首诗也变得生动活泼,具有了生命力。
诗词中的活字、活句很重要,尤其那些带有关键性的“活字”、“活句”,用好了,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,使整首诗的艺术形象活起来。诗词是讲究形象思维的,把形象写活是诗人词家的天职。但诗词光有形象还不够,还要使形象活起来,呈现出动态化,给人以动感。所以,巧用动词,或形容词活用做动词,就能使全诗生辉,产生无限的艺术魅力。如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中的“敲”字,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的“闹”字,“云破月来花弄影”中的“破”字和“弄”字,以及“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”中的“舞”、“驰”等等,这些字都很好的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。

另外,即便写静景,也要注意用动词来反衬,从而更显出静的程度,显得静中有动,而不是一味的静,静如死水,一片呆板,毫无生气。如王维的《鸟鸣涧》: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”桂花落下的声音都能够听得到,月亮升起的亮度都能够把山鸟惊起,你看,一个“落”字,一个“出”字,竟把一个夜深人静、万籁俱寂的山林描写得多么幽静而有生机,有静有动,静中生动,情趣盎然,跃然纸上。


第四,诗词语言还要注意含蓄


诗词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,它是用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感情的,往往是意在言外,王顾左右而言他。诗词与散文不同,一般情况下,它不直说,而多用比喻、象征与暗示。这就是诗词语言的凝练和含蓄,也是诗词语言的一大特点。由于多用象征与暗示,因此也就使诗意更加丰富和难以确指。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在其《春秋繁露》里说“诗无达诂”;明代“后七子“之一的文学家谢榛在其《四溟诗话》里说:“诗有可解、不可解、不必解,若镜花水月,勿泥其迹可也。”说的都是这个意思。请看李白的《劳劳亭》:
天下伤心处,劳劳送别亭。
春风知别苦,不遣柳条青。
这是诗人在早春时节送别友人的诗。诗的本意是要抒发离别时的痛苦心情,但他却不直接抒发,而是把东风拟人化,说东风通晓人意,深知人间离别的痛苦,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,故意不让柳条发青。可是现实情况却是,尽管柳条尚未发青,作者还是要忍痛送别。诗中这样曲折、含蓄地表达离情,在感情上就深了一步,诗的情趣也就更浓郁一些。李白的另一首诗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,借“孤帆”、“远影”、“天际流”等意象,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和送别时依依难舍的心情,写的也很含蓄:
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清代诗论家袁枚在其所著《随园诗话》中说了这么一段话:“凡人贵直,而作诗文贵曲。近人王仔园《访友》:‘乱鸦栖定夜三更,楼上银灯一点明。记得到门还不知,花阴悄听读书声。’若到门便扣,则直矣。方蒙章《访友》:‘轻舟一路绕烟霞,更爱山前满涧花。不为寻君也留住,哪知花里即君家。’若是知君家,便直矣。”


二、关于诗词语言的锤炼

诗词语言不是天生就有的,它源于生活语言,又高于生活语言,雅于生活语言。诗词语言是诗词作者经过反复推敲、琢磨,精益求精之后才能得来的。我们把这种推敲、琢磨、精益求精的过程叫做锤炼,就像锻工锻造铁器一样,经过千锤百炼,去掉杂质,留下精粹。清代诗论家赵翼在《瓯北诗话》中说:“所谓炼者,不在乎奇险诘(ji)曲,惊人耳目,而在乎言简意深,一语胜人千百。”诗的篇幅很短,它的语言要求高度概括,特别精练、含蓄,还要准确、形象,具有感染力,因此在语言的锤炼上必须下大力气。晚唐诗人刘昭禹说:“写五言律诗,要像40个贤人,个个精当,字字恰到好处;不能参杂一个屠夫、商贩进来。否则便破坏了整个协调美。”写五律如此,写别的诗词都应该如此。在诗词中只有对所使用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认真锤炼,仔细推敲,才能做到字稳词妥,写出光彩照人的美好诗句和诗篇来。这里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。
第一,要做到字斟句酌。在创作实践上要力求做到“日锻月炼”、千锤百炼。唐代诗人李频说:“只将五字句,用破一生心。”杜甫说: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”关于这方面的名言名句还有:“为求一字稳,耐得半宵寒。”“新诗一联出,白发数茎生。”“常喜诗无病,不愁家更贫。”等等。这些诗句都是古代诗词大家们在写诗过程中呕心沥血、遣词造句的真实写照。杜甫诗中有一联名句:“桃花细逐杨花落,黄鸟时兼白鸟飞。”原先上联是“桃花欲共杨花语”,他觉得不够满意,后经反复修改,才成为现在这样的句子。与原稿相比,诗意就显得更为细腻、更为形象,也更符合实际了。
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诗大都明白如话,通俗易懂。但据史书记载,他的不少作品在遣词造句上也是经过反复推敲,字斟句酌的。袁枚的《随园诗话》中就记载了周元公的一段话:“白香山诗似平易,间观所存遗稿,涂改甚多,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。”
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著名诗篇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据《东坡志林》记载,这首诗的第二句原为“到处看山了不同”,后来他换了五个字。因为“到处看山”不但与第一句重复,而且显得很平淡,改成“远近高低”,不但与第一句衔接得很紧凑,内容也不重复,显示了群山的不同状貌,而且诗的节奏也有起伏,让人顿感新鲜、别致,达到了语工意新的境界。
有的诗本来已经写的不错了,为了追求更完美的意境,有时只改动一、两个字,情况就可能大不一样。清朝顾嗣立在其《寒厅诗话》里记载张桔杆的诗:“半篙流水夜来雨,一树早梅何处春?“元好问说:“佳则佳矣,而有未安。既曰‘一树’,乌得为‘何处’?不如改‘一树’为‘几点’,更能贴切‘早梅’。”南朝庚信诗:“永韬三尺剑,长卷一戎衣。”意境一般。杜甫给他改为“风尘三尺剑,社稷一戎衣。”上下句各改了两个字,诗的意境立马就变得视野开阔,格调高昂,显示了诗人忧国忧民、心怀社稷的壮志豪情。
像上边这样字斟句酌的例子还有很多,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例举了。古代的诗圣大家都能这样字斟句酌,锤炼诗句,我们这些一般爱好者写诗,还有什么好说的呢。只有以诗圣大家们为师,端正态度,虚心学习,才有可能学得一点真功夫,把作品写得比较好一点。

第二,要认真炼字炼词

要做到字斟句酌,就要认真炼字炼词。袁枚在其《随园诗话》中打了个比方说:“熊掌豹胎,食之至珍贵者也,生吞活剥,不如一蔬一笋矣。牡丹芍药,花之至富丽者也,剪彩为之,不如野蓼山葵矣。味欲其鲜,趣欲其真,人必如此,而后可与论诗。”强调了诗词用语,要新鲜、自然,真切、有趣。诗句以一字为工,自然新鲜,就犹如灵丹一粒,能点石成金。

1、炼动词 这是炼字的基本要求。动词的锤炼在修辞中具有重要作用。袁枚说:“一切诗文,总须字立纸上,不可字卧纸上。人活则立,人死则卧,用笔亦然。”意思就是说,对动词的使用、锤炼得好,就可以使诗文活起来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律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,颔联为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”是千古传颂的妙句。它不仅气势磅礴,对仗工整,声音洪亮,其关键在于“蒸”、“撼”两个动词用得好,使诗句乃至整首诗的精神都为之一振。这就是炼字炼词的效果。“蒸”、“撼”都是动词,能使诗句变活,给诗句以灵魂,在诗中起着主心骨的作用。而且这两个字用的也恰到好处。“气蒸”写浩瀚无边的湖水蒸气笼罩者云梦大泽,波澜壮阔的洞庭湖,甚至连岳阳城都为之撼动。多么生动壮观,多么气势磅礴!选择、使用“蒸”、“撼”这两个动词,就叫炼字(炼词)。
王维的作品历来被人们赞誉为“诗中有画”,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得力于动词的妙用。如《山居秋暝》: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
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
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第三联的“喧”、“动”二字就用得很活,有助于全诗意境的开拓。为什么呢?因为洗衣女隐在竹林之中,打渔船被莲叶遮蔽,当竹林声响,莲叶翻动,作者才看到洗衣女和打鱼的小船。用了这两个动词,使得作品更富有了真情实感和生活情趣。
另例:苏小妹求字填对联故事。
对联原稿:轻风细柳 淡月梅花
黄庭坚:轻风舞细柳 淡月隠梅花
苏东坡: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
苏小妹: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
三人中还是以苏小妹的“扶”、“失”二字为佳。

2、炼虚词诗词写作炼虚词也很重要。清代文学家刘大魁说:“文必虚字备而后出神态。”在古代诗词中,之、乎、者、也等是虚词,又、更、不、却、很非常、仍然、未必、难道等副词也算虚词。一般说炼虚词,主要是指炼副词。下面请看欧阳修的一首《踏莎(suō)行》:
候馆梅残,溪桥柳细,草熏风暖摇征辔。离愁渐远渐无穷,迢迢不断如春水。 寸寸柔肠,盈盈粉泪,高楼莫近危栏倚。平芜尽处是青山,行人更在青山外。
这首词是写行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想。上片写行人的感受,下片写行人想象中的妻子或意中人对他的怀念。词的妙语在“行人更在青山外”,写出了闺中思妇看“行人”或想象行人的感情。词里用了一个“更”字,就把“平芜(草原)”、青山显得更切近,而亲人(行人)则愈走会愈远。客路漫漫,归期难卜,从而把离愁思绪巧妙地表达出来。另外,上片的副词“渐”字也用得很得当,它与“无”、“无穷”相结合,使离别时的次序、心情、愁绪,都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出来。
另如王观的《卜算子•送鲍浩然之浙东》:
才始送春归,又送君归去。若到江南赶上春,千万和春住。
词中的“才始”、“又”、“若”、“千万”等都是副词。作者用拟人的手法,劝朋友鲍浩然快到江南赶上春天,与春天同住、同享,情中有景,生动自然。
李商隐的《无题四首》之一中有一联诗“刘郎已恨蓬山远,更隔蓬山一万重”,其中的“已”和“更”也属于炼字(炼词),作者与恋人本来就很难相见,现在恋人又远去他乡,就更是隔了万重高山,相见更难了。

3、炼形容词 形象性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。诗词如何使用形容词,使诗词更加形象、生动,具有感染力,这也需要反复锤炼。打家都知道的王安石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中的“绿”字,就是经过反复推敲多次、最后才确定用“绿”字的。这个“绿”字,本意是表示事物颜色的形容词,在这句诗中,它不仅表现了江南大地“绿”的本色,一片葱绿,做形容词用,而且还被活用做了动词,美化了江南大地,使其生机勃勃,一片春光。同时它还给人以动态之感,说春风绿染了大江南岸,从而使诗意更加活泼、更有生机。史书记载,孟浩然在长安的一次诗人聚会时,脱口吟出“微云淡河汉,疏雨滴梧桐。”的诗句。大家叹服,同称佳句。孟浩然说:“上句之工,在一‘淡’字,下句之工,在一‘滴’字。若非此二字,亦岂得为佳句也哉。”
北宋苏东坡时,有一天苏东坡、黄庭坚、秦观、佛印四人春游一古寺。古寺墙壁上写有杜甫《曲江春雨》诗,其中一句是“林花著雨燕脂×”,最后一字看不清了。于是大家相商要为它补字。苏东坡补“润”字,黄庭坚补“老”字,秦观补“嫩”字,佛印补“落”字。后来找到原诗,大家猜是什么字,原来是“湿”字,四个人都没补对。为什么呢?这首诗是杜甫写安史之乱后长安的春景,如用“润“、 “嫩”与当时的情调不符,如有“老”、“落”,则又不符合当时写的是春天微雨的情形,花不会落,花色也不会淡,只有用“湿”字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战后春日微雨的情景。可见杜甫精于炼字的本领。
鲁迅先生《为了忘却的纪念》一文中有一首诗:“惯于长夜过春时,挈妇将雏鬓有丝。梦里依稀慈母泪,城头变幻大王旗。忍看朋辈成新鬼,怒向刀丛觅小诗。吟罢低眉无写处,月光如水照缁衣。”其中颈联原稿为“眼看朋辈成新鬼,怒向刀边觅小诗”,正式发表时改为“忍看朋辈成新鬼,怒向刀丛觅小诗”。很显然,“忍看”比“眼看”显得内容更丰富,更具有感情色彩。“刀丛”比“刀边”更深刻地刻画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进步作家的残暴罪行。
由此可见,要炼好字(词),不能粗炼,而要精炼,即精当的选择字、词。要紧紧围绕所写诗词的主题,去选择那些响亮、灵活、有生气和形象鲜明的字、词。注意避腐、避哑、避弱、避笨、避粗俗、避生硬等字、词。总之,炼字(词)贵活、贵圆通,不能拘泥、死板。


4、最后,再讲一讲炼句的问题。

顾名思义,炼句就是锤炼句子,使句子达到诗意和诗境的理想要求,能充分地满足读者的艺术需求。隋朝诗人谢道衡出使到陈,正月初七(人日)那天,人们请他写诗。他随口吟道:“立春方七日,离家已二年。”众人听后觉得很平淡,说他不会写诗。可他接着又吟道:“人归落雁后,思发百花前。”众人又改口称赞“好诗”。为什么说它好呢?这首诗好就好在它抒情自然,真挚感人,把一腔思归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。
再看苏轼的《惠崇春江晚景》诗: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萎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这首绝句本是苏轼为好友恵崇和尚写的一首题画诗,但他却把江南早春的景物渲染得如此生机盎然,鲜明生动。你看,前两句写竹子和桃花,竹叶是青翠欲滴,桃花是鲜艳夺目,红绿相间,色彩绚丽,勾画出了春天的景色。“三两枝”,是早春、争春的桃花先开了,继之而来的必然是百花盛开,万花争艳。这样写,既符合时令特点,景色又疏淡可人,很美。“鸭先知”,其实是说人先知,勤劳的人们早早起来到江里去放鸭子,这是为了以动物的感知来传达人的感知,以动物的欢愉来反映人的欢愉,从而使意境增加了一层曲折,在意味上就多了一层内容。由此可见,这首诗写的确实很美,具有含蓄、蕴藉、形象、传神的特点。
炼字(词)是炼句的基础,炼句是炼字的结果,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炼意,为了提高诗的思想性,为了创造更高更美的诗境,即诗的意境。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。如果诗词的立意不高,即使在字句的锤炼上下再大的功夫,最终也不会创作出动人的诗词作品来。反之,虽然有了好的立意,好的思想性,但如果没有恰到好处、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字句,也同样写不出好的作品来。


三、如何加强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


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,既是一个实践问题,也有一个理论问题,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,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,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,努力学习,持之以恒,才有可能取得实效。
第一,在理论上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。包括汉语言语法、修辞知识的学习,古文知识的学习,如有兴趣者,还可涉猎一些文、史、哲以及宗教方面的书籍,以增强古文字修养和拓展知识面。
第二,要多读古今诗词大家、名家的经典作品,注意从中汲取精神与语言词汇营养,以熏陶情操,启迪智慧,培育诗思(形象思维),激活灵感。
第三,要努力向民间语言学习,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活力。
第四,在实践上要努力实现三转变、三避免、三追求。
三转变:从时政语言向生活语言的转变,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变,从散文语言向诗词语言的转变。
三避免:避俗,避呆,避重复。
三追求:求新,求奇,求活。
第五,树立诗不厌改、虚心求教、一字为师的理念,摒弃浅尝则止、粗制滥造、讳疾忌医的恶习,初稿写成后,要字斟句酌,反复锤炼,反复修改。在这个过程中,特别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,哪怕一个字,一个标点符号。古人就有一字师的求学心态和治学精神,这种虚心好学、严谨治学的态度,我们今天尤其应该提倡。
总之,诗词是一种高雅的文学,而高雅的文学必须用高雅的语言文字来表达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诗词学习与写作中,要进一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特殊性的认识,自觉加强诗词语言的学习与修养,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词作品来。
回贴列表(1)
1楼 发表时间:2016-02-22 00:18:14
凡华小赋
新叶出翠点枝头 人间亦是春水流 来游诺哈捏小赋 到头还愁生疏愁
回复该贴

首页社区公坛诗风词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