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出生地是临海市张家渡镇张家渡村。张家渡镇离台州府城15公里,是临海西部的一个古镇,迄今已有近800年历史;1949年临海解放以来,一直是城西区政府所在地,浙东第一高峰括苍山就在境内西南。2002年,张家渡镇改名为括苍镇。
张家渡村自然景观绚丽多姿,山明水秀,风景如画。发源于括苍山麓的芳溪,自南向北,经村东流过,汇入永安溪;发源于仙居的永安溪自西向东,绕村北流淌而过。
站在张家渡的永安溪大桥倚栏向西南眺望,群山环抱,山峦重叠,远处最高峰就是括苍山主峰米筛浪。近眺上游,南岸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不高的山峦横卧溪畔,那是象鼻山,矮峰低峦,起落有致,别有一番风景。若踩着洁净的鹅卵石溪滩沿北岸而行,或在清澈见底的溪流中泛舟溯流而上,过了一段急流浅滩,就是一泓平静的深水溪潭。再趋步前行,就会看见那象鼻山上,两根长短不一、形似象鼻的石柱凌空伸出,远看犹如一对大象小象互相依偎,掀鼻吮吸清流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两鼻外侧上方各有两个窟窿,恰似象的眼睛。象鼻右边一块和象鼻尖一起浸在深潭里的岩石,相传这块岩石能随水位高低而上下浮沉,自古以来当地人一直称它为“浮岩”。跨上这块岩石上,在它的正北面,隐约能辨认出刻着几十个碗口般大小的字,诗末署名“竹屋”两字尤为清晰。那是宋代进士张汝锴的著名诗篇:曾入苍舒万斛舟,至今鼻准蘸清流;君王玉辂催行驾,安得心闲伴白鸥。
张汝锴(1195-1269),字俞仲,号竹屋。他是离张家渡村约10余公里的白水洋镇双楼村人。宋理宗淳祐元年(1241)进士,做过宗学博士及皇宫大小学教授(都是教育皇室子弟的官)。大约宝祐年间,他已60多岁,因丁忧还乡,就隐居在象鼻岩下为民设渡。诗中的“苍舒”就是曹操的儿子曹冲的别号,他曾用船来称大象的重量,通过作者的诗句,“三国”时期的大象似乎和张进士一样,也隐居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。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张进士,把溪边小镇“湖阜”改名为“张家渡”。从此,诗篇就在当地广为流传,直到100多年后,明代的陶凯才把它刻在浮岩上。
陶凯(1304-1376),字中立,象鼻岩对岸的长潭村人,是当时众所周知的博学多才的著名人物。朱元璋闻其贤能,曾多次下诏请他去做官,都被他婉言推辞。后来,朱元璋下令,若固执不去,就满门抄斩,他只得应诏进京,做了礼部尚书。陶凯对于制定明代的乐章礼仪、典章制度成其心力,有不朽之功。一天,朱元璋和文武百官一道看“吞舟之术”表演,只有陶凯一人看出其中底细。朱心想:人们常说皇帝“真龙眼”,难道自己不是“真龙天子”?陶凯才学超过自己,眼力这么好,想必他家乡有名堂,便探问陶凯家乡有无名胜古迹。陶凯答:“臣家乡东有狮子,南有大象,大象鼻子前有块浮岩,此岩能随溪水涨落而升降,浮岩上还刻有宋代张汝锴的诗篇。”当时,“咏象鼻岩诗”尚未刻在岩上,陶凯深怕犯下欺君之罪,连夜差人还乡刻上诗篇。